走在南郊路上,你会看到横跨路道的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建于清光绪年间,传统的硬山顶,用8根方形石柱承托木结构梁架,面阔三开间,明、次间柱子各有一副清人蒋鸿铨书写的对联。规划部门人士介绍说,这是宁波城区内仅存的一个过街亭,名“永善亭”,现为市级文保点。 在这个历史街区的惠赐巷、杨家桥巷、鹅场跟等传统街巷里,还隐有规模庞大的名人故居。其中包括南宋“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及其后代世居于此的袁氏家族建筑群、新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之一袁牧之的故居等。另有关圣殿、余氏宗祠等清朝晚期的建筑。 南塘河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 就南塘河历史街区具体的保护、修复和改造方案,规划提出了“愈合”这一概念:先“初步愈合”破损了的历史街区“肌肤”,包括修复街区传统的街巷格局、整修街区内的传统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然后“造血再生”,逐步迁出历史街区中现居住的“无修复能力的弱势群体”,引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且有能力承担起持续保护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责任的社会人士、机构,从而恢复历史街区承载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原有功能和再生机能,并使其持续生长。 在“初步愈合”阶段,规划明确指出,必须保护街区内民居“大屋顶”的屋顶风貌格局;保护街区的“街道—巷道—建筑庭院”和“街道—巷道—河道”的街巷格局,保留并恢复南郊路、杨家桥巷、惠赐巷、永春巷等主要街巷,维持历史尺度;恢复传统建筑的庭院和天井;保护“前街后河”的典型江南水乡景观;恢复“南门三市”的商业意向——“一条泛着古风的青石板小街,两旁都是古色古香的小楼,所有的门口上方都挂着招牌”;恢复南塘河畔众多的河埠头,对需要修缮的埠头,尽可能按原样,采用传统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