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人类更加关注未来的发展。因此,无论是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还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都不约而同地把主题确定为“对历史与未来环境”、“人类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热点问题上。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筹划运作。
用料环保节约能耗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是为了纪念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而举办的。这届世博会60%以上的建筑都保留下来,其标志性建筑是西班牙建筑师巴斯克斯·孔苏埃格拉设计的海洋馆瞭望塔、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馆、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里姆肖设计的英国馆、法国建筑师让-保罗·维基尔设计的法国馆。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馆长60米,宽40米,高2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在地面上有四层,由胶合木梁柱体系支承。屋顶是半透明的特弗龙张拉膜结构,建筑的正面和北面都是条状木板做成的弧面外墙。日本馆旨在向世人展示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安藤在设计中强调了材料本质的运用,如不施油漆的木结构和白粉墙等。正面有一座11米高的太鼓桥直通顶楼,这是一座象征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由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里姆肖设计的英国馆则通过使用现代的材料和现场组装的构件来表现时代性。英国馆描述的英国精神是严肃的、实用主义的,保持了19世纪以来鲜明的工业传统的形象。英国馆使用了3种不同形式的围护,东墙是一面高18米,长65米的水墙,通过水的循环往返把外墙上的热量带走,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西墙受太阳辐射较强,为此,建筑师采用了由装满水的船用集装箱充当的高蓄热材料作墙体,以吸收热量作为建筑的补充能量来源。在南、北墙上采用了外张拉结构,挂上了白色聚乙烯织物作遮阳之用,弯曲的桅杆上片片织物犹如白帆,使建筑充满了诗意,又与航海有深层次的联想。这座展馆采用的水帘以及大面积的玻璃墙面看上去似乎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实际耗能仅为同类建筑的四分之一。
法国建筑师让-保罗·维基尔设计的法国馆构思十分独特。在展馆中部通常布置主要展品的地方,维基尔创造了一个真正空的空间,设计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开敞式广场,里面有一个长25米,宽21米,深17米的“映像井”。“映像井”是一块500平方米的大屏幕。地面上只有一座狭长的镜面建筑,屋盖是一片漂浮在15米高空、50米×55米见方、重达500吨、几乎看不见的蓝色聚酯纤维板,支承在四根空心的不锈钢柱子上。以不存在表示存在,是这个建筑的特征。
1992年,为配合塞维利亚世博会,意大利的热那亚也举办了以“船舶与海洋”为主题的世博会,以此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这届世博会最突出的建筑是意大利建筑师伦佐·比阿诺对热那亚港口展区的整治,他设计的“大讲坛”成为热那亚世博会的象征。这是一座用7片张拉膜与钢结构建造的敞开式建筑。热那亚举办世博会旨在促进城市的发展,其目标是重新组合城市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港口。伦佐·比阿诺提出了“绝大多数展馆都要恢复其历史原貌”的设想,这些设想都得到了认真的执行和风格各异的再现。
极简主义与乌托邦风格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财富”,在葡萄牙的推动下,联合国宣布1998年是“国际海洋年”。这届世博会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提到了全球环境问题。
1998年里斯本举办的以海洋为主题的博览会是为了纪念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德·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航线500周年。会场用地原是该市东部一块被废弃的石油储油罐旧仓库区和垃圾焚烧场。为了使这一地区得以再生,葡萄牙政府决定联合地方政府利用世界博览会的契机对其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得名“博览会城”,总面积达330公顷,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再开发项目之一。
这届世博会的葡萄牙馆由获得普里茨克奖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表现了标志性和庆典性的建筑形象。展馆由两部分组成:3900平方米有顶的礼仪广场和14000平方米的展馆,建筑形象采用了极简主义风格。
里斯本世博会的乌托邦馆无论从建筑学的角度或是其象征意义来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观众将它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塞尔的原子塔相提并论。乌托邦馆是一个椭圆形建筑物,屋顶呈蘑菇状,由外围椭圆型台阶环绕。结构用瑞典进口的松木制作,像一艘底朝天的巨大的船,共耗木材5600立方米。这座建筑的中心横梁跨度长达150米,侧梁也有114米。这是世界上首次用木材建造的如此大跨度建筑,其内部可以容纳一个足球场。
“汉诺威原则”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延续了从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和概念展示的理念。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以及2005年爱知世博会都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中心。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的展区规划很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主旨,把保护资源作为重要的议题。汉诺威是德国重要的展会城市之一,具有规模设施相当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因此无论在1992年开始规划论证,还是最后定案,都把对原有展区的利用视为首要原则。展区总规模160公顷,其中90公顷利用原会展中心区加以改造和扩建,新设展区仅70公顷,这种依托型规划方式在世博会史上尚属首次。新设展区与原有会展区日后有性质上的根本差别,而两区又恰好处于高速道路的两侧。新设展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新市镇,因此将来新区的商业和娱乐设施都将利用世博会期间的一些主要公共场馆,例如世博会广场中心会场、欧洲大道和德国馆都考虑将来的使用,并为市政景观创造良好基础。这届世博会提出了“汉诺威原则”,其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汉诺威世博会德国馆由德国建筑师约瑟夫·文德设计。建筑师创造了一个轻盈透明的形象,组合了金属、木材、玻璃这些元素,创造了技术与传统结合的建筑特征。展馆长130米,宽90米,高18米,整个框架结构用钢支撑,构造出极为华丽的凹形玻璃表面,用木梁支承屋面。汉诺威世博会举办以后,德国馆成为永久性的科技馆。
名为“风巢”的汉诺威世博会芬兰馆由芬兰建筑师萨尔洛塔·纳尔茹斯和安蒂·西卡拉设计,如同历届世博会的芬兰馆一样,它见证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展馆内部种植了一片来自芬兰的白桦林,点缀着几个形态各异的巨石。穿过一片白桦林进入展厅,给人强烈的感观印象。这些树都在12至15米高,种植在芳草萋萋的土地上,通过四周的玻璃幕墙与周边相隔。从外边看,两侧四层高的展馆就像两个褐色的、被包裹着热处理桦木的盒子,为展览区疲惫的人群创造提供了一个平静放松的休憩场所。
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了既具日本传统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纸建筑,其结构来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这些自然的材料在世博会后还将百分之百加以回收再利用,返回日本,做成小学生的练习本。主厅拱筒形结构由440根直径12.5厘米的纸筒呈网状交织而成,舒缓的曲面以织物及纸膜做内外围护,屋顶与墙身浑然一体。展馆长72米,宽35米,最高处达15.5米,全馆面积3600平方米。
由荷兰建筑师事务所MVRDV设计的荷兰馆,其主导思想为:荷兰要创造一个新的自由。这座建筑高40米,共4层,每层1000平方米,场地的90%用于园艺设计,以自然景观为主。
瑞士建筑师彼得·祖姆托尔设计的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仿佛是一个产自瑞士的做工精美的八音琴音乐盒。一切都是原始的,只是将加工好的37000块来自瑞士本土的松木条,以最原始的方式累积成架空的9米高的木墙,通过平面的纵横、穿插、组合,构成3000平方米迷宫式的展馆。瑞士馆的设计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它把空间、声响和各种展示充分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事件性的场所。从展览的第一天直到结束,随着参观的人群、季节、风和天气的变化,它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给人以最真实的体验和感触。而所有这些都仿佛发生在一个音乐盒之中,迷宫似的结构开敞而通透,穿插着通道、内院和中厅。在这里,风、雨和阳光自由地进出,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汉诺威世博会爱尔兰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爱尔兰的自然风光,综合了爱尔兰的各种特色地貌,如青山翠岭、层岩巨石、悬崖峭壁等各种或天然的、或人工的地景,同时也确立了爱尔兰馆的设计主题,由默里和劳伊勒建筑师工作组设计。整个建筑占地2390平方米,建筑面积仅956平方米。金属网状墙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