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工作室位于798艺术社区——原706厂部大楼一层邻街处,改造之前是一个由706厂区东西向主路通往后院的过街楼洞和卫生所,由于原主楼的北侧紧邻另一处车间办公楼,其间距大约在3.5m左右,因此工作室所有的北向房间光线极差。2004年4月在我探察该空间时,它已被闲置了许久,之前大约近三十位艺术家均来看过此地,皆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因为它表面看来内部空间琐碎,完全没有“时态空间”、“空白空间画廊”等旧厂房空间的高大通透之感,而此类空间高大且带弧形天窗的采光形式,早已被媒体的渲染成为798艺术社区最为表面的一种空间形式语言了。其二是因为此空间中东西向的隔墙竟然多达三道,如此一来由南向进入的阳光便被层层阻隔,因此除了南向直接采光的三间房子在白天较为明亮以外,三分之二以上的房间仅能依靠北窗后的建筑墙体的阳光漫反射来形成不佳的自然采光方式。 相比较而言设计师比艺术家在空间的洞察力要敏感一些,第一次在如此昏暗的空间中打着手电仔细打量它时,我就隐约地感受到它所具有的未被唤醒的潜能,虽然没有工业建筑高达8米的空间,但凭借专业设计者的基本素养,我认为在其中局部设置夹层空间的可能性依然是很大的。另外东西向的三层隔墙把南北向进深的不过14m的空间,划分为四个层次,恰恰迎合了大都市里的人们对空间紧张的适应感。于是我便把这个想法与其他合作人进行了沟通,大家对该场所基本取得了一致的认同,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动手设计及施工改造。 同798绝大多数工作室一样,改造的过程也是边设计边施工(因为经济的原因,出租方给的装饰施工周期很短),方案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具备很周密的计划性,尤其是细部的设计,都是在施工甚至使用之后讨论商定的。返工的事情也有,但基本上都是细部处理方面无关大局,因为在草案初始我们就着重解决了空间问题,包括主体的空间构成及尺度变化的总体把握等。 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照明,因为自然采光效果不佳,就要利用人工照明,在日常的工作中设计师对灯光的处理,都是一知半解的了解,这种了解主要表现在照明在视觉表现方面的作用,既有灯具本身的造型因素,也有普通照明灯具的特殊照明方式所产生的特殊效果等,经验丰富一点的设计师还能将灯光的色温对视觉感受的影响,谈上一两点。不可否认的是,照明设计本身已成为工业时代来临之后非常重要的室内设计手段了,灯光一方面是结合造型来表现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形体关系,另一方面灯具本身样式的变化也大大丰富了,各种材质、各种功能、以及各种造型的灯具粉墨登场,在空间中除了照亮其它也竭力地表现着自我。 在4m工作室中首先是造价的原因,使我们不愿使用价格偏高的灯具,因而市场上较为新潮前卫的灯具被排除在外了,而设计工作中习以为常的隐蔽光源来表现形式的方式,也被否定了,因为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这种照明方式将造成巨大的光损失,这就会加大工作室运营成本。最终选用的照明方式还是令许多人感到多少有点惊奇的,我们使用了一种八十年代以前的白炽灯垂吊的方式,这样光能被100%的利用了,这种简陋方式的形式感,来源于个体元素的阵列和重复,个体形象的不足由于重复而获得了视觉上的张力,同时这种直接的照明形式还与老房子、老厂区有一些对话,传达了某种怀旧情绪。由于工作室中也陈列了许多个人的作品和“收藏品”,一些射灯被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