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样一个项目,我有一些忐忑。一栋荷载着历史的江南建筑,一个特殊小众的文化业态,我花了一点时间来“犹豫”,说句实话,我总觉得自己书读得不够多,对于文化或者文化的交流还没有那么多的体验。所幸,有业主的诚恳支持和一位设计界前辈与一位资深陈设师做顾问——他们谦虚的不愿提他们的名字,对此我们深表感谢和敬意。有了强有力的后盾,我们没有道理忍耐“挑战”的诱惑,开始了这次尝试和探索。 对于建筑,我们采取了无为而为的姿态,尽量多保留建筑的原有风貌,多用屋顶原来的天窗做室内的“漏光”。最大的改动在建筑的院子:用钢架、玻璃搭建出一间“透光厅”,增大营业面积,延展室内空间,特选了3组风格迥异沙发“混搭”,呵呵,来这里交谈的人们本来也是个“混搭”。不能脱俗的运用整面墙的书架来烘托书香氛围,入口处保留了一面老墙体布置历史照片。原有建筑的主要空间保持开敞,长条形桌椅为轴线,两侧布局6组4人位洽谈桌椅组团。一楼最内侧小厅做成相对私密性的沙龙区,作为和二楼封闭的小单间之间的功能补偿。二楼为了满足个别授课的需求,分隔成一个个的“私享”空间。笔墨书画,窗影棂格,在这里旖旎阑珊出一番婉约味道。 我想,再漂亮的设计,没办法满足业主的需求只能是空中的楼阁,梦里的昙花。仅仅满足业态的基本功能需求我总是觉得缺乏挑战。洽谈,交流,衣香鬓影的谈话们,有相宜的椅子才恰当。这个案例,我们很大的精力花在了形色的家具上,体现西方文化的舶来感的家具、水磨嵌花地砖相继登场。传统英式的家具,掺杂时尚感强烈的家具,相聚在明清时期的老房子里,差异性相映成一点交流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