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S HOTEL,HOTEL AS HOME。现今市场上的自置居所、服务式公寓、酒店式公寓、酒店等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这些都未尝不是这个讲求灵活和高度可变性的时代的见证。 细想一下,把自己家当作“人生中途驿站”的大有其人。观望身边会发现不少人花巨款为自己及家人购置一处住房后,往往考虑将来转手买他房子的陌生人的要求,更甚于自己和家人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房间数目不能少,墙壁最好不拆,形式也不要太过另类或个性化,最好是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那种……试想这些跟现今那些连锁酒店的构思不正不谋而合吗?相信,你身边有不少朋友也总身沉溺于楼换楼,小屋换大屋,或大屋换小屋,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全都沦为某种都市过客,对家的固有概念已荡然无存,最后跟住酒店的过客一样,变成都市游牧民族了。 我想说一下意识。意识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它存在于植物中,微生物中,以及生长的叶片中,有时这种意识对于人类自己来说会不可以理解。我觉得意识更广泛的理解将在设计中体现出来,这些都可以给予设计师更深刻的洞察力来表达他的作品来适应这一秩序以及意识的盛行性,所以说:如果能揭开这个秘密,我们也许就没什么必要再去理解它了。 讲个真实的故事,十年前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当时上基础素描课程,学术交流来了位日本教授,头发花白,手持茶壶,及少言语,几课时下来也没听他说上几句,待快交稿时老人拿橡皮将画擦了。当时自己很纳闷,没敢多想又重画,谁知待快重新画好时又被擦了。真想问他:凭什么?最终还是没敢问,第三遍的结果还是一样,在旁的同学憋了一句:“美院学生虽未成家(画家),但也不必如此被糟践吧”!老人微笑,慢条斯理地品了一口茶道:“大家都很优秀,我只想让每位把在不同时间段的意识的碎片通过画笔集中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而已,这样做会让你的作品更具深度”。顿悟:由时间产生的意识如果被掌握,可能真的没什么需要再去理解的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