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遗产就是哥特式建筑。直到今天,它们仍以惊人精湛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西欧自公元476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之后就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文明被整整遗忘了五百年,直到9世纪才重新开始发展,新的建筑风格也开始逐渐形成,先是一种似罗马的,接下来就是哥特式的了。无论是在形体上还是结构上,哥特式建筑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在技术和艺术的和谐一致方面,哥特式达到了希腊-罗马时代曾经达到的高度。 哥特式建筑的精髓在于肋拱。这里不能不提法国的圣?丹尼斯教堂。1134年,闪电引起的大火烧毁了教堂的一部分。教堂的主持人,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长苏格开始考虑如何重建它。这位院长是自古罗马维特鲁威之后第二位建筑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因为他把自己改建圣?丹尼斯教堂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很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他天才地在这本书中强调了肋拱的重要性,他说:“愚钝心灵需要透过物质来了解真理”高耸的肋拱可以增强人们对宗教的敬仰。由于肋拱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屋顶的重量,因而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于是苏格创造性地用彩色镶嵌玻璃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光线就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透过窗棂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空间。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的感觉? 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教堂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来自欧洲各地的主教们惊讶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尖拱很明显可以使承受到的重量更快地向下传递。这样一来,建筑侧向的外推力就小了,更容易建成竖长的样子,在垂直的方向上也能建得更高。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1248年始建,最高的西侧塔楼建成于1880年,高度达到了150米。它的塔尖成了雕刻艺术的杰作,整座塔楼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在信徒的视野中消隐,也把他们的心灵带到了天堂。 但不要以为只有高耸的尖顶才是哥特式教堂的特征。事实上许多杰出的哥特式建筑皆无尖顶,如巴黎圣母院,向来被公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然而它的钟塔却不是尖顶的。而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才是最有名的,电影中的卡西莫多曾在其间穿梭跳跃,这也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一个特点。教堂越来越高,中世纪的石匠们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销,而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早期的扶壁都是实心的墙,十三世纪时出现了这种轻巧的结构,既分散了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终于成就出了这样一种美丽的形体,与哥特(Gothic)一词的原意“野蛮”有着天壤之别。 可惜上海找不到如此经典的哥特式建筑,但只要留神,说不定走在路上不经意间你也能发现一、两处带有哥特风格的建筑装饰,如尖拱呀、小尖塔呀、铅条镶嵌的彩玻璃呀等等。而徐家汇天主教堂应是上海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了。这座于1911年重建落成的教堂采用简化了的法国哥特样式。事实上,在建造这座教堂时,历史早已走出了中世纪,宗教不再是人们心灵唯一的寄托,教会也早已世俗化,即便在欧洲人们也不再会倾一城一邦之力去建造大教堂了。哥特式和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等建筑体裁一样成了业主或建筑师们的一个选项,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成本、用途、材料等因素。我想,建筑师在这里选用红砖砌筑教堂的墙体,约是想营造出些许与红砂岩建造的法国大教堂神似的效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