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北京的暖气停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似乎天气要比往年冷,在房间里坐着坐着就想把外套穿上。每每从家中走到满是阳光的屋外,倍觉温暖。而如果稍加走动,或者挤公交车,就会出汗。为什么屋里这么凉,而屋外这么热,对比鲜明得很?为什么建筑师和开发商在设计和开发建筑时没有一点借用天然能源的意识,比如太阳能,比如双层玻璃保温、隔热?这当然涉及成本。但天安门观礼台、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工程的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曾经说过:“建筑师不能只跟首长、大老板打成一片,要时时想到老百姓。” 前阵子,北京天气刚刚回暖,去一个宾馆开会,因为暖气一直开着,所以显得特别热。开会的人们把外套和毛衣都脱了,还是觉得闷热的空气令人窒息。没有窗子,即使有也用厚厚的窗帘封闭起来,在白天也全部借助人工光照明,空气无法与外界交换,全年几乎凭借空调和暖气调节冷暖,这几乎是中国所有宾馆的常见模式。这就注定了环保人士号召的节能和医生提倡的健康全者不能实现。据说这种模式最早来自欧美,有助于防止灰尘和噪音侵扰。但是否适用于人多资源少的中国就值得商榷了。 刚过去的冬天的一个双休日,去朋友家玩,他们住在一个朝北的塔楼,一天都见不到阳光,阴冷阴冷的。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北京买房一定要考虑朝向的问题。张开济曾旗帜鲜明地反对北京盖塔式高楼,尤其是塔式的住宅高楼,一是它破坏了城市的景观,北京原来有非常美的天际线,大片四合院平房特别突出了故宫、景山、钟楼、鼓楼等重点建筑,使北京的天际线看上去既很平稳又有变化。盖了高楼后,破坏了天际线。二是它不必要地剥夺了楼房朝向不好的人们享受阳光的权利。张开济认为享受太阳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不能因为设计上的缺点而剥夺人家的权利。虽然法律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建筑师要负起责任。 去年夏天,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出入某能源大公司的办公大厦,一进去就觉得冷得不行,坐了一会儿就全身都起鸡皮疙瘩。一看墙上的空调开关,原来工作人员开到了18℃这一档,难怪在35℃的天气觉得冷风嗖嗖。不知道是他们历来如此,还是因为想照顾来开会的客人们。如果是前者,那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将他们的能源使用意识和年巨额利润联系起来。 说完四个由建筑引发的能源联想,忍不住搬出一个节能专家来给我们上课。 艾默瑞•洛文斯(Amory Lovins)有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发明家、汽车设计师、29本书的作者、落基山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环保专家等等,而这其中最令他享誉于世的是他的节能本领——他在美国科罗拉多近370平方米的家,每月电费账单仅仅5美元。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但只要看一看他的家就知道其所言非虚。 他的房屋所需能源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 家中的温室是他家热能的提供源之一。温室里种植了橡胶等许多热带植物,还有一个小池塘,养了鲶鱼、青蛙和小龙虾。这个温室顶上的玻璃由特殊材料覆盖,能够让光线通过且在内部反射出热量。 他还发明创造了很多实用的小电器。家里还有两个3×6英尺大小的太阳能集电器,可以提供他家所有的电力。他发明的汽车座椅十分轻便且经久耐用,内置碳纤维和加固型尼龙。 艾默瑞•洛文斯坚信,每个人都能做到像他那样。他甚至表示:到2040年,可以让美国实现石油零进口。 我想问的是:我们的宾馆管理人员、建筑家、开发商,甚至我们每一个人,能不能学一学艾默瑞•洛文斯,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而交上的能源账单又不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