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正在维修一座鲜为外人所知,但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的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山巅城堡式建筑群——日喀则桑珠孜宗堡。正在动工的修复工程,将使这座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宫殿重现昔日辉煌。 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古建筑研究所的木雅•曲吉建才说,在藏语里为“如意”的桑珠孜宗堡与拉萨布达拉宫外形非常相似,因为拉萨布达拉宫重建时就是仿造它而建的。但因为不似布达拉宫是达赖活佛的居住地,而缺少了些圣殿和权利的象征。 桑珠孜宗堡是历世班禅大师驻锡地,日喀则最早的建筑物,奠基于公元1360年,落成于1363年,高120多米。作为日喀则官邸衙门所在地,几代达官显贵曾住在这里。 “桑珠孜宗堡是‘城堡建筑’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尽管建得比拉萨布达拉宫早,但在某些建筑技术上甚至要超过布达拉宫。”木雅•曲吉建才说。 这位颇有名望的活佛建筑师介绍,14世纪至15世纪期间,统制西藏的乃东王朝建了13个宗(类似于如今的县),并在每个宗都修建了一座“城堡”式建筑,结合了寺庙与政府的功能。而桑珠孜宗堡是13个宗里最后一个建的,因此建筑技巧更为纯熟,规模也最大最漂亮。 据史书记载,桑珠孜宗堡要比重建后的布达拉宫早330年。最初的布达拉宫出现于公元7世纪,后毁于雷击引起的火灾。现存的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喇嘛于300多年前重修的。 不过,因岁月的侵蚀,如今的桑珠孜宗堡只剩下了宫基和一些残垣断壁。“小时候走在日喀则的街道上,除了班禅驻地扎什伦布寺,最宏伟的建筑就是桑珠孜宗堡了。”73岁的藏族老阿妈次仁一边摇着转经筒,一边指着远山上正动工修复的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遗址说。 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修复工程由同济大学负责设计和施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明忠说:“桑珠孜宗堡为日喀则乃至整个后藏地区的标志性人文景观。这一修复工程将重续断裂的历史,重现消失的景观,并成为历世班禅大师驻地日喀则新的旅游景点。” 他介绍,修复工程将以历史照片、相关资料为依据,以全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调,并适当参照布达拉宫等“宗山建筑”的典型特征,以及传统的建筑艺术进行维修,做到“修旧如旧”,修缮后的建筑将与整座山的风格相协调。除了尽量复原其原有外观并充分利用残墙遗迹,还将符合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现场施工的工程师海双林说,施工人员将在保留原有残墙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外墙、门窗、屋檐等将按藏式原样设计,并恢复“边玛”檐墙、阿嘎土等传统工艺。同时,为了建筑的实用、坚固,还将采用现代工艺,如打桩、建框架结构等600年前没有的工艺。 堡体与山浑然一体的“小布达拉宫”预计将于2007年5月重现辉煌。整个工程规模约为7500平方米,建筑群总长180米,共六层,主楼四层。 据介绍,修复后的桑珠孜宗堡将成为以历史博览为主的多功能文化观光综合体,其中约5700平方米的面积用于展示空间,包括修建日喀则历史博物馆、后藏艺术画廊等。 修复后的“小布达拉宫” 的新功能让老阿妈次仁尤感欣慰。因为过去那里是政府衙门,除了打官司,老百姓是不允许上去的。而且宫殿的地下室里还有几十间关押犯人的牢房,日喀则小孩都是听着父母“不听话就送到那里”的吓唬长大的。 不过,木雅•曲吉建才也有些担心,修复后的建筑如果只有一个形似的空壳而缺乏展现历史内涵和沧桑感的实物,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倒不如把废墟保存起来更有意思,否则可能造成的二次毁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