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大势已定的2005年还剩下最后的两个月。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筹备之中。而在此之前公布的中国三季度统计数字,已经让人预感到,经历了两年多的宏观调控后,中国经济如同天气,也走到了一个最难将息的节骨眼上。 9.5%的高增长,2%的低通胀,令人欣慰。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刘树成的话说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行进”。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依然高达27.7%的增长率,却又让不少研究者忧心忡忡。这一增幅,已经与出现局部过热的2003年、2004年时的水平大致相当。“被压抑的固定资产投资”似见反弹迹象。 这些变化,这些矛盾,都镶嵌在宏观调控中。带着对1-3季度统计数字的迷惑,更带着社会普遍关注的“明年宏观调控还要不要延续”的疑问,《瞭望新闻周刊》走访了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部门的政策研究者。 “明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如果利用这一年将很多指标调整到位,实现软着陆,此后四年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稳定增长基础。”从长远发展阶段角度,王小广也认为,明年继续调控十分必要。他说,应当把2006年看作是“十一五”的“调整起步年”。 至于何为调整到位,王小广列出的软着陆指标区间是:GDP增速8%~8.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5%~20%,CPI增速在2%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