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装饰:郑老师您好!您从事建筑设计多年,请谈谈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联系。
郑川:应该说,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有不少区别,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以城市为尺度,在满足城市规划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和其他专业的配合上要求比较高。室内设计则是以人为尺度,营造出于室内空间形态和使用性质相吻合的空间表情和艺术氛围,创作自由度相对较高。建筑设计限定了室内设计的范围和框架,室内设计又是对建筑设计的延续和补充。但一个优秀成熟的建筑设计作品,其室内外空间的设计风格应该是统一的,像国外的建筑师事务所,对一个项目是总承包负责制,设计内容包括了建筑(包括结构、机电等各专业)、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甚至还包含了家具和标识设计,虽然事务所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他们可以聘请各专业设计师、工程师,而自己做艺术总监。这样,出来的作品就相对完整,统一,完全体现了设计师的艺术风格。(图一~图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日本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冥想之森”殡仪馆,轻薄的混凝土曲线屋面和大面积玻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
图二:“冥想之森”殡仪馆室内设计,简洁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表达了冥想的意境。
图三:英国著名建筑师哈迪特作品的室内场景
所以,希望宁波的室内设计师能更多地与建筑师联系,相互多交流沟通,追踪建设项目,化被动为主动,加入到建筑设计行列中,共同完成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设计。
宁波装饰:您认为评价建筑设计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郑川:这首先要谈谈建筑设计的特点,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艺术与技术这两条腿支撑了建筑庞大的身躯,任何偏颇一方的做法都会导致大厦的坍塌。作为艺术的建筑,它的评价标准是创新、文化和意境。作为技术的建筑,它的评价标准是完善的工艺,完美的协调,甚至需要突破常规的技术支撑。前一个标准很好理解,却最难表现。后一个需要经验,需要合作,二者的核心就是创新:艺术观念上的创新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近期,中国几大标志性的建筑如鸟巢、水立方、CCTV大楼、上海金融中心等都做了很好的诠释,它们都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大大拓展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设计一个建筑要考虑其功能、造型、结构、材质、环境等诸多因素,它们就像是多棱镜的各个侧面,组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也是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共同努力的结晶,希望这些是钻石的不同瓣面,各自折射出别致的光辉,最终汇聚为纯净的璀璨。
宁波装饰:请您谈谈近些年国际建筑设计的特点和手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郑川:尽管有各种流派建筑史家们也确实去那么分类了,但建筑的特点只有一个: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是它与其他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虽然建筑从外表看是个实体,但在里面包含着虚体空间,就是我们所需要使用的一个个“房间”,这也是人们建造房子的根本目的。所有的建筑师们都在做同样一件事,就是从自然中去限定空间来为人们使用,至于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来限定什么形态的空间,则是靠建筑师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了。
在建筑艺术上总的有两大流派,注重于外部造型的把建筑称之为石头的史诗;注重于内部空间的则称建筑为空间的艺术。前者从希腊时期的神庙建筑开始,经过各个时代的演变,发展到现在的风行世界的“表皮建筑”。(图四,图五,图六)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四:“鸟巢”设计者--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缪龙的新作品,马德里某美术馆。
图五:美术馆顶部的表皮细部。
图六:赫尔佐格和德缪龙最新方案巴黎高层玻璃公寓。
注重空间艺术的建筑则刚好相反,从外表看它们大多是冷漠的方盒子,极简主义的造型,但人们进入建筑内部,就会被丰富的空间所倾倒,那些空间通过层次、叠加、对比、光影等手法,展示了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图七,图八,图九)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七:公寓内部丰富的空间和鲜艳的色彩。
图八:荷兰MVRDV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西班牙某公寓。
图九:英国建筑师奇伯菲尔德设计的杭州九树公寓,它对中国的传统居住文化做了传承和新的探索。
建筑设计的发趋势我认为是各种流派的极端化,只有极端的表现才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获得地标性的地位。
上述这些都是处于金字塔尖的,其实大多数设计师都在金字塔基座上不断地东拼西凑制造着越来越多的视觉垃圾。当然也不排除不少有想法的建筑师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他们是真正令人崇敬的艺术家。
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就是在繁杂的矛盾中找感觉,穿行于冲突、妥协、混杂和变异之间,创造人们的生存空间,闹中取静,烦中取乐,使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哲学一点点在不同的作品汇总得到实现,通过作品让世界分享自己的快乐。
宁波装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为一名建筑师,您是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建筑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图十:宁波市规划局新大楼
郑川: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是个很大的课题,是两种不同世界观和美学观的对比,这里就不展开。我个人认为重要的一点是,西方文化强调个性,突出自我。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天人合一,牺牲个体,追求整体的协调美。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从皇宫到民居到园林,几乎都是差不多的木结构坡屋顶单体建筑,它们通过轴线等组成一个个复杂的建筑群,从外形上看很雷同,但深入其中,却能体会到各种空间变化带给人们独特的建筑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要从文化内涵中去发掘。我认为是用现代技术、材料和工艺营造出传统的意境和文化的特质,而不仅仅追求外形的相似。这方面,我感觉日本的现代建筑之路值得我们借鉴。日本获得建筑设计最高奖--普利策奖的3位大师和一些中青年的建筑师,如妹岛和世、西泽立卫、隈研吾等都在建筑空间组织、新型结构形式以及材质表皮方面有独特的个性和创意,并取得了世界的公认。尽管他们的作品完全是现代的甚至是很前卫,但却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内敛、禅意的境界,且与西方当代建筑有较大的区别,形成了整体上独特的风格。
尽管中国建筑界在这几年也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设计思路大多是模仿西方的空间形态、构成手法和材质组合等,明显可以看出来自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强大影响。如我们宁波这个城市里的天一广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规划局新大楼(图十)等,从中可以找到工业主义、构成主义、极少主义等流派的影子,尽管设计师手法娴熟,也贴近现代生活,却与中国文化无缘,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当然宁波也有一批建立在传统文化上优秀探索作品,如宁波美术馆、博物馆、鄞州公园的五散房等,这些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大胆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再加工提高了城市的品味和文化氛围。
这个话题使我想到了另外一点,就是中国的现代艺术形式究竟是哪种风格?我个人觉得不会是极少主义。极少主义艺术需要单纯的文化背景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一般都出现在发达的中小国家,如日本、荷兰、西班牙等,而在文化大国和移民国家里它都不是艺术主流,像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中国也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坡屋顶的木结构建筑,中国人喜欢雕梁画栋,朱木金漆;而在日本,则注重素净,喜欢用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来表达主人的品味,即使油漆也大都使用清漆。原因就是这两种文化代表了不同的审美走向,也形成了艺术形式上的不同追求。所以我感觉中国的现代艺术会以一种复合体形式出现,而非纯净的某种风格,看看奥运会的开幕式就知道了。
宁波装饰: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相关建筑颇受大家关注,请您评述一下上海世博会的建筑特色和亮点。
图十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
图十二: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图十三:上海世博会瑞士馆
图十四 :上海世博会波兰馆
郑川:一般来说,世博会的建筑除主题馆等主要建筑外,都不是永久性的建筑,会期结束后就会拆除,这对设计来说是一个机会。因为设计师不必追求坚固、实用等法则,而可以去大胆创新,故历届世博会的建筑都标新立异,尽显前卫,各个国家馆都想方设法来体现自己的文化,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但这次,建筑设计界对中国馆(图十一)的设计争议颇多,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建筑造型有模仿之嫌,二是形象“高,大,红”,尺度不够亲民和人性化,甚至还带有冷战时期苏联馆的影响。而其他国家的展馆则千姿百态,一般都运用了独特的设计语言,如,浑身长“刺”的英国馆(刺是特殊的灯管)(图十二);屋顶是花园,形状是地图的瑞士馆(图十三);空间丰富,表皮特别的波兰馆(图十四)等等。这些国家馆是世博会最大的亮点,大家将会感受到艺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宁波装饰:近年来,随着宁波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建筑设计,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对于宁波城市建筑风貌及规划设计,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郑川:城市的发展必然会改变城市的风貌,那些不同形态的新建筑如何与一个拥有长久视觉遗产积淀的城市共生共融是摆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先看三张照片:
图十五:上海杂乱的高层建筑群
图十六:古代北京城总体模型
图十七:新加坡市中心高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