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出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全国杰出室内设计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室内》杂志编委、《室内设计师》杂志编委、《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编委、《美国室内》中文版杂志专家委员。作为设计师,余平善于将中国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同时保留其传统性与社会功能性。

余平
余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 副教授
采访/周红 摄影/叶建荣
宁波装饰:余老师,您对砖瓦、石头等材料情有独钟,在您的作品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能给我们说说您钟情这些材料的原因吗?
余平:我是做室内设计的,特别关注建筑,但我更侧重于关注中国传统的民居,那些老房子。如果你把它解剖一下,找出它的基本元素,就是土、木、砖、瓦、石,这五种材料架构起来就是中国传统的民居,而且东方、西方的建筑都离不开这些材料。我就把焦点放在这几种材料上,在我多年的接触、观察后,找到一些规律,对它们慢慢产生一种感情。把过去的东西用到现代设计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想把这几种传统的元素用一个室内设计师的视角重新架构,放到现代的建筑里,放在室内,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命。爱上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会慢慢存在,亦会慢慢风化老去,有生有死。它们和人一样,会吸收水、阳光和空气。它们有感情,书写着几千年的历史,保存着每个地方的生活气息。不过,在中国现代化的洪流中,它们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有着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容颜,却少了那熟悉的味道。
宁波装饰:您认为这些材料在现代的设计中少被运用的原因是什么?
余平:现在高科技日新月异,因为社会要发展,我们要盖更高更大的楼,应用一些新材料、技术也是应当的。但是它忽视了一些和人有联系的材料,把这些材料忽视了、边缘化了,把它丢掉了。就像那些古城一样,本来中国到处都是古城,现在为数不多了,像平遥、周庄这样的古城就显得弥足珍贵。我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把那些传统的东西把它们发现、整理。
宁波装饰:您觉得现在的中国设计与以前的中国设计有什么样的变化?
余平:以前随大流,觉得你有很多的资料,各种新的材料、技术,然后去追求一个自己能够形成的单纯的目标。但是走着走着就偏了,因为太多的东西,你很容易就跑偏了。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让自己受到限制,要有目的地去限制自己。
宁波装饰:您认为现代的中国设计存在什么问题?
余平:问题就是太泛滥,形式太泛滥,材料太泛滥。中国设计有雷同性,大家都白瓷片,白瓷片把中国所有城市给包裹了一遍,你看到我们城市、县城、乡镇、农村是一模一样。北方、南方、东部、西部都一样,为什么?资源共享太方便了,而且我们在问题上没有进行思考,只是觉得便利而把它堆起来。我觉得中国的旅游,大城市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去我们最古老的城市西安看了后,会发现和福州是一模一样的,福州和北京又是一样,只不过你是一类城市我是二类城市,规模不一样,表演却是一个模式。将来中国各地都是一个模样,你会觉得很乏味,好东西让人乏味了就没感觉了。
宁波装饰:在您看来,中国设计未来的方向应该怎么走?
余平:我觉得未来方向肯定是多元化的,就是说满足于现代的,在解决现代建筑居住、室内空间居住的问题,做到方便、安全,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一定是走多元化。如果我们所有的设计师都是一个标准,或者是西方的东西照搬过来把它解剖,用上几年再去找另一种东西再解剖;现在又发出一个声音,就是中国要做自己文化的东西。我觉得这些都比较空洞,比较形式,我们需要的是从根本点出发。比如说我现在想的这个事情,就是从最本原的东西开始,室内设计从阳光、空气开始,让设计无边界。不管是西方人、中国人、古人、现代人、男人、女人,还是中国各地,都离不开生命本原的东西,就是阳光、空气和水,这些东西如何和我们室内设计结合起来,一定得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我们本身是中国人,吃你所生活地方的水长大的,所以你对它的运用应该充满自信,用养育自己的土地、水,用它们的语言来做设计。现在已有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像建筑师王澍,他做得非常好,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他就是用有生命的东西做材料,就地取材,把它们构架在一起。所以他的东西就烙上“中国”两个字,又非常国际化。我想这是人类共同要去探索、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