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装饰:吴老师您好!文化是建筑和城市之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外大量的建筑师及其思想等的进入,标准化和商品化成为唯一的“最高”选择,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对此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吴希良:我不完全赞同境外建筑师思想及其作品的进入会隐退地方文化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文化是需要交流的,不同思想需要碰撞,由单一的地方文化与经过消化的外来文化相结合可以丰富一个城市的文化多元化。(图一)
我倒是非常担忧境内建筑师的盲目模仿与简单复制,不论是搬抄西洋古典还是模仿西方建筑,都将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伦丧。类似的事件在中国的城市中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导致我们中国城市文化的千篇一律。
宁波装饰:您认为建筑有没有绝对的价值?
吴希良:我认为建筑不必设定所谓的“绝对价值”。因为评判建筑价值除使用外,是以审美为出发点,而审美方式本来就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美学思想都会影响不同的审美趋向。
宁波装饰:现在有很多外国设计师来中国做各种实验建筑,据调查,对于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设计,清华大学教授有一半持反对意见,一半持欣赏态度,那么您是怎么看的?
吴希良:我一直认为鸟巢的设计极具时代的创造性,它开创了二十一世纪形式美的新途径,而反对者的出发点是忽视了形式美学范畴,而过多在意于外国建筑师来中国做试验这一风气。(图二)其实鸟巢本来就不是泊来品而是创造性的体现,在当今的城市中已到了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泛滥的程度,鸟巢的感性审美与理性技术的完美结合,恰恰是我们城市所需要的创新建筑。
宁波装饰:您是怎么看平常建筑与非常建筑?
吴希良:平常并非平庸,非常也非怪异。建筑的本质是空间与空间存在形式,说到底是空间的存在方式。空间首先是给人用的,同时也给使用者能得到感知上的认同,而形式只不过为建构空间所发生的技术材料的设计应用。假如一座建筑只满足使用而忽略其他设计,则为平庸,既满足空间使用又能达到空间、技术、材料的审美需求与创新设计,自然成为非常了。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其实路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建筑其实本不应有非常建筑之说,因为平庸建筑多了,自然有人渴望非常建筑之说词。(图三)
宁波装饰:在建筑师同行中,您较为关注的设计实践和设计师有哪些?
吴希良:其实我不太关注那些所谓的先锋建筑师,因为这些建筑往往刻意注重了形式却疏漏了建筑很多本质的内容:如空间使用的合理性、技术措施的科学性、造价的经济性、自然采光通风、节能耗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素,等等。我欣赏ALTKINGS设计的迪拜七星级酒店(图四)与SOM设计的金茂中心(图五)的伟大创意,喜欢KPF设计的北京华茂中心(图六),我也赞赏波特曼设计的宁波喜来登酒店综合体,这些建筑都是非常完美的,也将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果要我谈谈我们身边优秀建筑师与建筑,在宁波几大类建筑中的四个建筑值得大家仔细去品鉴:
郑光复教授设计的大唐贡茶院:郑光复教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汉唐建筑及技术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李道增院士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中国早期建筑艺术的展现同样需要重研究轻复制,重创新轻搬抄,大唐贡茶院就是一例。”(图七)
王澍教授设计的宁波美术馆:该美术馆原为轮船码头候船大厅改造而成,北侧配建车库同时成为入口平台,该建筑的创新在于城市空间与展览空间之间巧妙过渡,同时在新旧材料对比应用方面作出了探索。(图八)
高裕江教授设计的鄞州金贸中心:该建筑由11层鄞州农行与24层的商务办公楼组成,建筑整体完美,虚实与光影对比强烈,建筑细部与材料应用精致,堪称商务办公楼中的佳品。(图九)
方志达先生设计的格兰云天:格兰云天可谓宁波住宅中的上品,建筑设计细腻而注重品格,与居住生活相匹配,园林、材质、屋檐、色彩等细部处理既协调而又有变化,她像一部浪漫主义风格的小说,娓娓动听而耐人寻味。(图十)
宁波装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完全分隔开的两个阶段,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建筑和室内的配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另外,香港很多建筑师事务所都设有室内设计工作室,我们大陆这方面做得如何?
吴希良:历史上,尤其是国外,建筑师事务所一般都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随着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三个专业逐步走向专业化的事务所经营模式,这有利于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自建国后一直延袭综合性设计院模式,制约了建筑、室内、景观的创新,这不是长远之计。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室内设计大多隶属于装饰工程公司,正如建筑设计隶属于综合性设计院一样,繁荣创作步履维艰。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设计事务所才得以飞速发展,这是趋势。
就如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风格的建筑一样,室内设计也不能脱离建筑设计而武断臆想,室内设计师应该遵循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的设计意图,并继续在室内环境设计领域不断创新与细化,与建筑师共同完成一座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之间的沟通、研究、批判与探索就必须正常化。
宁波装饰:有人评价您是一位善于因地制宜搞创作的建筑师,请谈谈您这些年来完成的一些设计项目的体会。
吴希良:不同的建筑功能、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技术手段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建筑设计,20年来我一直是这样坚持的。所谓“因地制宜”就是不断探索建筑在特定环境条件中的存在方式:形制、空间、材料、环保、经济、风格等。就此而论,现将我设计的几个建筑作简评,以飨读者:
宁波保税区海关大楼(1993年设计,图十一)。因用地极为狭长并呈长三角形,东窄西宽,东西长约220米,南临骆亚公路,北侧为保税区,西侧通向保税区的保税商品出入口,以此推敲,将海关大楼设计成长达130米的板式高层建筑,高楼为弧形玻璃体,裙房为曲线组合的黑色花岗石形体,建筑简约而大气。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1998年设计,图十二)。我设计的学校建筑里面,最喜欢的还是华茂外国语学校,当时倾注了我特别多的心血。这个项目设计时间比较长,我有更多的经历去思考、推敲。校园空间的组织富于变化,建筑立面与细部更是推敲入微,探索欧式现代校园的人文主义情调。
宁波天一广场(2000年-2001年设计,图十三)。到过天一广场的人,都会知道最精彩的是大小空间之间的变化,既有华贵的水街生活,又有情调感人的街巷空间。两年的时间,我为天一广场的空间设计倾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今天,她能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的客厅就是我当时规划设计的梦想,她能成为宁波的一张名片,也得益于马达思班、香港易道、宁波路灯所等公司的通力协作。
宁波诺丁汉大学(2003-2004年设计,图十四。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总体规划充分结合地形地貌,用地有三条小河交汇,建筑依此特征展开布局,形成环境优美、异国情调、联系便捷、整体有机的校园空间,这里我特别强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有机性。
宁波装饰:这次您又担任了宁波滨江国际广场总设计师,您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好吗?
吴希良:滨江国际广场位于宁波江东区,这个项目从我们在前期的论证跟方案的探讨,到最后施工图设计,跨越了两年时间,当然也汇集了方方面面的智慧,最后形成了这么一个方案。这个设计的主要思想,我可以解释一下。对商业建筑我首先重视的是空间,空间是商业活力的基础;第二是商业均好,商业均好的基础就是交通,要到达便捷性;第三就是传统的经典语言和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释义与表现。
因为滨江国际广场有商业、办公、酒店、酒店公寓,是一个综合体,综合体往往有很吸引人的功能,我们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激活消费群的互动。商业广场是否成功,看的就是人气,滨江国际广场在建筑特点上将凭借什么样的亮点来吸引人气?第一个方面就是努力创造外围的城市街道空间与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的相互渗透,我们做了一个内部的步行空间,城市街道空间包括车流空间和城市人行空间,尽量使内外空间差异化缩小,就是说怎么样使人们能更方便地到达内街的步行广场里面,让城市步行者不知不觉可踱步到内街中去,驾车者先进入地下停车场,然后乘电梯到内街中来。在街道空间上,主要的几个试点,比如像东北角、内接外接都是以非常平衡的互动形态出现。整个区域,内接的空间做得比较丰富,因为空间决定了以后的吸引度会如何。
第二方面,在商业的气氛里面创造一种人看人的商业氛围。“人看人”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它的前提是一个共享空间。我们在设计内街广场设计时,把商业的二、三楼走廊部分,包括电梯、楼梯,公共的交通走廊与大楼围合,并朝向内街广场。这样能够形成广场上有很多人,上面也有很多人,人都在动,下面人看上面,上面人看下面,这种氛围是以前波特曼在酒店空间里面用的,这次我想把它用到室外的商业空间来尝试一下。在我的想象中能产生一种动态的风景线,是流动的,这应该是比较有趣的。商业建筑还是要讲究有趣性,不要太死板、沉闷。
第三方面,就是尽量保证品质,这个品质是建筑设计的思想体现,也是材料的表现。建筑外立面主材采用花岗石、玻璃、钢。花岗石很传统,希腊的建筑也是花岗石,现在我们就是用现代的玻璃技术,钢和金属材料技术,把它体现得具有现代感。这种做法跟前面所说的是一脉相承的,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它绝对是新的。用这些高档的材料,定格品质与商业品味标准,我想这也是中高档商业业态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
滨江国际广场第一期将于2010年竣工,二期的酒店部分我们正在做前期规划设计,工程也将于2012年完工。一期、二期建成以后,我想象中的商业综合体在香格里拉小区附近以居住为主的这个区域里。随着长丰桥的建成,以后这边的商业氛围会越来越浓,因为它是我们市区跟鄞州中心区的连接带,所以这区比较容易形成两个中心城区跟鄞州区的城市附中心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韧带区域。
滨江国际广场建成后,建筑是非常活泼而典雅,很有时代感,商业类型多样化,能够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在这里消费,商业空间也有不少的变化和创新,很有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我相信宁波的城市是在一步步地提升,天一广场建好已有5年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滨江国际广场将以更具情景化的商业综合体、更高品质的商业形象出现。